12/30/2010

My Favorite Tracks of 2010

依字母順序排列。

Air Formation - Low December Sun
Amiina - What Are We Waiting for?
Arcade Fire - Empty Room
Arcade Fire - Suburban War
Ariel Pink's Haunted Graffiti - Beverly Kills
Beach House - Zebra
Broken Bells - Vaporize
Broken Social Scene - Meet Me in the Basement
Ceremony - Someday
The Decemberists - Down By the Water
Deerhunter - Desire Lines
Deerhunter - Memory Boy
Delphic - Doubt
The Depreciation Guild- Dream about Me
Foals - Spanish Sahara
Ghost Society - Falling Leaves
Houses - Endless Spring
I Am Kloot - Northern Skies
I'm Not A Gun - Colored Sky, Colored Mind
James - Porcupine
James - Make for This City
Kent - Team Building
Lali Puna - Remember
Lights Out Asia - Except Europa
Low Sea - Save My Soul
Malory – Back To The Point (I've Started From)
Maserati - Pyramid Of The Sun
Massive Attack - Splitting the Atom
Monster Movie - Silver Knife
The National - Lemonworld
The National - Little Faith
The New Pornographers - Sweet Talk, Sweet Talk
No Age - Depletion
Northern Portrait - Crazy
The Radio Dept. - Heaven's On Fire
Seabear - Cold Summer
Sennen - With You
School of Seven Bells - Dial
Sun Kil Moon - Third And Seneca
Team Ghost - A Glorious Time
Trembling Blue Stars - Cold Colours
The Walkmen - All My Great Designs
The Walkmen - Angela Surf City
Woods - Suffering Season
Young Galaxy - Suzanne
薄荷葉 - 珠寶黑暗
盪在空中 - 一大片的風景
盪在空中 – 直直去
透明雜誌 - 師大公園地下司令
透明雜誌 - 凌晨晚餐

12/16/2010

誠品信義音樂館【音樂講座】:Indie Rock的無限融合

這禮拜五我會在誠品信義音樂館為大家介紹I'm Not a Gun、Altar Eagle、Helios、Seabear等音樂組合或創作人,大家如果有空可以來玩。:)

活動網址:http://go.eslite.com/Event.aspx?id=3477

--------------------------------------------------------------------------------
稍微整理一下當天講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聽聽這些音樂。

Altar Eagle

Brad Rose和妻子Eden Rose在美國一起經營Digitalis recordings,發行一些限量的電子、實驗音樂,也發行錄音帶和黑膠這些比較復古的音樂載體。 Brad Rose個人已經有The North Sea這個音樂計畫,這是他與妻子合作,以Altar Eagle名義發行的第一張專輯。《Mechanical Gardens》前半段是一些電子與白色噪音如膠似漆的甜美歌曲,後半段有一些科幻感的曲子,整張專輯聽完,就像讀完一本吸血鬼愛情小說。

歌曲:
"Battlegrounds"

"Spy Movie"

Helios

Helios是Keith Keniff這位音樂人的化名,主要譜寫一些純演奏、可以輕鬆聆聽的音樂。他在音樂創作上一直十分活躍,除了以吉他及電子聲響為主的Helios之外,Goldmund是他另一個計畫,主要是鋼琴曲。此外,他也和妻子Hollie一起組了一個瞪鞋樂團Mint Julep,今年也開始經營自己的廠牌Unseen。

《Caesura》和他前幾張作品相比,打擊樂器扮演的角色更重要,鋼琴部份則減少(可能要與Goldmund區隔)。歌曲中可能會有雷同的吉他旋律一再重複,但襯底的電子音效卻變化多端,帶來很多聆聽的驚喜,也會有轉折處,像後搖滾那樣,用純音樂描繪出多樣的場景。

歌曲:
"Come with Nothings"

"Mima"

Jóhann Jóhannsson

Jóhannsson是冰島知名的新古典音樂作曲家,直到《And in the Endless Pause There Came the Sound of Bees》之前,他並沒有正式為電影配樂過,但他的音樂一直都富含電影般的畫面。這張專輯是動畫片
《Varmints》的配樂,電影中的動物棲地遭到人為開發入侵變成大樓和工廠,因為對自然環境的眷戀,主角保存了一株植物,植物最終將為牠創造奇蹟。

科技發展的衝擊、人與技術的關係以及老舊被捨棄的技術都是Jóhannsson時常著墨的主題,即使沒有看過電影,聆賞這張專輯也不會有任何障礙,因為歌曲比他平時的創作要短,表現的情緒也更明顯,聽的時候可以在心裡想像故事情節,彷彿在嘗試引導寫作。

歌曲:
"City Building"

"The Gift"

以上三張專輯都由Type這個廠牌發行,創辦人John Twells很重視專輯的封面設計。

Seabear

Seabear原本是Sindri Már Sigfússon的個人計畫,後來加入六位成員,第一張專輯《The Ghost That Carried Us Away》純真自然的音樂和可愛的歌詞內容,讓他們的歌曲被BBC廣告和一些電視影集選用。今年發行的《We Built a Fire》比前一張專輯編曲更成熟,每個樂手都能佔有一席之地,他們聽起來似乎不那麼童稚了,不過清新依舊,許多歌曲都能勾起一些年少時的回憶。

"I'll Build You a Fire"

"Cold Summer"

Ólafur Arnalds

年輕的冰島小王子這次推出比較明亮正面的專輯《...And They Have Escaped the Weight of Darkness》,專輯名稱來自匈牙利電影《鯨魚馬戲團》的一段對白,主角表示日蝕的異象會過去,陽光會重返大地,萬物回歸原本的狀態。

歌曲:
"Hægt, Kemur Ljósið" (Slowly, the light comes)

"Þau Hafa Sloppið Undan Þunga Myrkursins" (And They Have Escaped the Weight of Darkness)

和他前幾張作品一樣,歌曲以鋼琴和絃樂為主要樂器,鼓直到第六首歌才出現。雖然被譽為Jóhannsson接班人,Arnalds在音樂中作更多裝飾,整體聽起來會比Jóhannsson的音樂漂亮且容易接受。

Baths

Will Wiesenfeld喜歡洗澡,所以化名為Baths。他也是很早慧的樂手,只有21歲,音樂中表達他各色各樣奇怪的幻想,充滿古怪的音效,即使唱歌的部份也經過效果處理。但他某些歌詞又能觸動人心,譬如說「我開了這麼久的車,只為了要見你一面。」主打歌"Lovely Bloodflow"在B集電影般的橋段背後,可能也道出對消弭個體之間距離的渴望。

歌曲:
"Maximalist":

"Lovely Bloodflow"

I'm Not a Gun

John Tejada是電音DJ,Takeshi Nishimoto(西本毅)是爵士吉他手,兩人平時都忙於各自的計畫,閒暇時一起玩音樂,成果就是I'm Not a Gun的各張專輯。他們已經合作了十二年,《Solace》應該是他們至今最成熟也最棒的作品,電音和原音樂器的比例調配得恰到好處。

歌曲:

"In Sepia"

"Music for Adults"

11/10/2010

Chapterhouse--《Whirpool》


今年最常聽的專輯之一是Chapterhouse的《Whirpool》,瞪鞋本位派可能會覺得這張專輯只稱得上是二流作品,而且樂團的音樂原先因為帶著沉湎逸樂的態度與舞動的節奏,而被歸類在Acid House範疇,但這些都無損我對它的喜愛。《Whirpool》表達出年少時對生命的歡慶與熱愛,可以恣意妄為無所畏懼,同時也有些迷惘;我不知道這樣的感覺是不是年輕人專屬,因為我從未經歷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張專輯使用效果器的方式只能發生在九零年代,某些專輯中飄邈迷離的氣質,令人想起同期樂團Spiritualized的音樂。

「漩渦」這個專輯名也讓人想起另一瞪鞋名團Ride《Nowhere》專輯的封面,在此輯歌曲中,那令人迷醉的藥味也會漾成一方水域。輕快的開場曲"Breather"點出了對某種不明事物的愛戀:「Breather, sleeper, make me happy...」其中人聲軟綿綿的,鼓擊和吉他卻相反地充滿力道,樂團運用這種反差使曲子更耐聽。"Pearl"是Chapterhouse最具代表性的歌,除了迷幻的吉他效果器聲響,也有些舞曲的味道,隨著旋律擺動時,眼前也出現閃著熠熠光彩的美景。"Autosleeper"在柔軟的旋律和實驗噪音間交替,像躁動無法安睡的心。"Treasure"是我在《Whirpool》最喜歡的一首歌,如果有人問起,哪首歌綿延不斷,而且越聽感受越深刻,我一定會推薦它,重複的副歌「I'm in heaven. I'm in hell.」(我置身天堂。我身處地獄。)也很有趣,人們有時也分辨不出自己到底身處何種境地吧。

"Pearl"


"Falling Down"一開始吉他遊走的方式非常類似同期Madchester的樂團,只是質感更混濁。"April"就是一首四平八穩的瞪鞋歌曲,沒什麼驚喜;"Guilt"的鼓和吉他如在痛悔,人聲卻小小的不願張揚;"If You Want Me"一曲的戀慕心事從平靜轉換到激昂,最後又說「'Cos I'm asking you to stay/Or drift on by」,就像是年輕人對介意的事反而表現得蠻不在乎。

經過一連串略顯平庸的曲子,結尾的"Mesmerise"讓我有倒吃甘蔗的感受,這首歌的走向和專輯中其他曲目截然不同,開頭的鋼琴聲預告了某個珍貴時刻的到來,電子節拍和輕飄飄的人聲如潮水般流向聽者,Dream-pop愛好者可能都期待這種一閃即逝的幸福。算是附加曲目的"Precious One"也反而比很多正式收錄在專輯中的歌還要動聽。

"Precious One"


除了《Whirpool》,Chapterhouse的第二張專輯《Blood Music》把吉他噪音與舞曲作了更緊密的結合,但因為侵權問題沒有多加宣傳,之後樂團就沒有新作了,成員目前分散於Mojave 3、Tunng等團。去年他們復出表演,不確定是否還會發行作品,但也許也不必要,如此《Whirpool》才能繼續孤傲地閃耀。

10/13/2010

Breathless - Between Happiness and Heartache


「你可以奪走我的生命,因為它等同於你的。」

隨著電腦完全滲透生活、還有空閒時間的不足,往往同時做很多事情;專心聽音樂的時間趨近於零。一日在家,我同樣一邊聽著音樂,一邊解讀書中的資訊;Dominic Appleton的嘹亮歌聲突然傳來,完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不得不放下書本,仔細聽音樂。

對我來說,post-punk這個樂風的表情很一致,當然歌曲主題不同、情緒各異,但基調都是淡漠、抽離的;而Breathless的音樂雖然具有後龐克的陰鬱特色,Dominic Appleton的聲音卻情感豐沛,搭配樂團陷溺於情傷的歌詞,簡直是慘情了。不過他的聲音與Kitchens of Distinction的Patrick Fitzgerald十分相似,這也是讓我注意到Breathless的原因,而兩人的音質都有點像R.E.M.的Michael Stipe。


即使是後龐克的愛好者都不見得聽過Breathless,他們實在沒什麼名氣,但他們也是少數從八零年代創團一直到近年來都沒有團員變動,也持續推出作品的樂團。主唱Dominic Appleton也有參與4AD的supergroup「This Mortal Coil」,也許比他自己的樂團更為人所知。他們的專輯《Three Times and Waving》和《Chasing Promises》都非常好聽,《Between Happiness and Heartache》是風格最成熟的一張。

此輯的每首歌曲都同樣優異,開頭佯裝冷靜,越到後面情緒越激動,因失去的愛而聲淚俱下。第一首歌〈I Never Know Where You Were)一開始如同一般的後龐克歌曲有錚錚的吉他和清晰的鼓擊,接著人聲和吉他旋律緊緊糾纏,牽動聽者的心。〈Over and Over)和〈Wave After Wave)如標題所述,聆聽時哀愁就像潮水湧來。〈You Can Call It Yours)與〈All That Matters Now)的耽溺程度都很高,延續著先前歌曲營造的氣氛。時間會沖淡哀傷,〈Clearer Than Daylight)開始有想走出傷痛的意味。當專輯進入尾聲,樂團成員彷彿要卯足全力發洩情緒,〈Flowers Die)和〈Help Me Get Over It)都有戲劇性的橋段,把悲痛猛烈地丟擲在聽者面前,在面對處理完後,才能繼續生活。

《Between Happiness and Heartache》得不到愛情的哭喊一再重複,卻不會令人生膩或覺得濫情。如果喜歡也不要錯過前作《Chasing Promises》,感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9/19/2010

James--The Night Before、The Morning After



2007年James的重組是令人欣喜若狂的消息,隨後推出的《Hey Ma》也是大鳴大放的佳作,購入時翻開CD扉頁,團員們寫下的製作感言讀來真摯又誠實無欺,即使專輯中許多歌曲旋律過於討好、風格走向並無新意,還是令人不忍苛責,只想細數做為現在進行式的樂團帶給我們的感動。

如今英搖已是明日黃花,又讓我不禁把來自James的新作捧在手心,他們今年先後推出較為爽朗明亮的《The Night Before》和較為黑暗陰鬱的《The Morning After》,以饗偏愛不同歌曲基調的樂迷。

《The Night Before》延續了 《Hey Ma》的悅耳流暢,如同他們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一般,歌曲中表現出歷經粹煉後豁達的人生觀。從《Gold Mother》開始,James就很喜愛生命誕生的意象,《The Night Before》黑底封面上的寶石狀似精子與卵子,而開場曲"It's Hot"舞動的電子基底上描述了一個人破除了桎梏,和伴侶培養出新生命。一樣帶著電氣的"Porcupine",寫出對某種情況欲拒還迎,最後還是在防禦機制下,有限度地接受;歌詞中的情境可以套用在感情或政治,但由於接續的"Dr. Hellier"有明顯的政治批判,使我的猜測偏向前者。最後在"Hero"中,Tim Booth用他數十年俊秀依舊的聲音批評造神主義。整體來看,《The Night Before》採取主動的態度,觀看生活周遭發生的事。



讓樂迷殷殷期盼的《The Morning After》則深入描寫個人情感,音樂上也偏向《Laid》時期的內斂幽微,雖然探討生命無常、關係崩解等消沉的主題,反覆聆聽後,那些美麗的音符都會長留心中;另外,James的音樂也從不會在悲傷中一蹶不振,總是具有自我調適的勇氣。第一首歌"Got the Shakes"寫出一個醉漢期盼擺脫受杯中物的掌控,歌曲後段扭曲的吉他和Tim Booth的呼喊,就像瘋狂行為後的自責聲浪。"Dust Motes"是Tim Booth在母親過世後所寫,其中的"If you die, I forgive you"讀來令人心碎。"Tell Her I Said So"用電子節奏稍微驅散沉沉的黑霧,不過依然寫出生命易逝無法預測。"Make For This City"是專輯中的亮點,清亮的合成器繪出多人居住的城市,人們始終希望過得更快樂、改善彼此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城市中的人往往冷漠,自掃門前雪,然後偶爾憶起那對不必自我防衛、大同世界的懷想。"Lookaway"將疏離具象化,每個人都被迫扮演配合生命階段,看似合宜的角色,但表面上順服,內心依舊莫名恐懼,聽著結尾的"Fear",愁思滿緒。





我個人喜愛《The Morning After》多過《The Night Before》,但兩者都喚起了我聆聽過去專輯的記憶,從The Smiths般的清新曲調、琅琅上口的英搖歌曲到黑暗沉鬱的電氣化實驗,James從未令我失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參加他們的現場。

7/14/2010

鬼專輯、鬼廠牌、鬼MV

原文刊於Hinoter映樂誌41期

【鬼專輯】

戰地孤魂的恐怖小說
My Latest Novel -《Deaths and Entrances》(2009)

小時候可能讀過很多鄉野傳奇,長大後回想起那些妖魔鬼怪,還是覺得害怕,而My Latest Novel這個蘇格蘭樂團就是喜歡把聽過的怪誕故事譜成歌。他們在2009年發行的專輯《Deaths and Entrances》名稱出自Dylan Thomas的同名詩作,描寫英國在二次大戰期間受德軍轟炸時,一個女孩和她從軍的許多情人同在戰亂中喪命;專輯如這首詩所述,充滿在實際或內心戰事中罹難而飄盪的孤魂野鬼,第一首歌〈All In All In All Is All〉歌詞中就點名:「我會在海上捕獲你,因為我想讓你和我一起沈淪的念頭醞釀已久。」第二首歌〈Dragonhide〉引用了史詩作家Alasdair Gray的《Lanark》其中情節,人因為在不毛之地無法適應而患上一種叫做「dragonhide」的皮膚病。〈A Dear Green Place〉歌詞中的「這不是夢。鬼魂也不是幻覺。看看這些汪達爾人、小孩和偷兒」把蘇格蘭那片綠地寫得令人毛骨悚然。


六度顫慄空間
The Black Heart Procession -《Six》(2009)

「我聽見女妖的召喚,近在月光映照的山頂下那片含有劇毒的迷霧裡。」主要成員為Pall Jenkins和Tobias Nathaniel的樂團The Black Heart Procession幾乎每一張專輯都很悲悽,而且還帶有哥德式小說的詭異情節,其中主角常因情傷而通過地獄般的試煉。他們在2009年推出的《Six》沒有邀請太多團外樂手,呈現出來的音樂較為純粹而深沉。為專輯揭開序幕的〈When You Finish Me〉的鋼琴聽來陰森,把我們帶入樂團營造的恐怖世界裡。主打歌〈Witching Stone〉雖然苦澀低迷,聆聽時卻像被女妖施了法術,整顆心都被吸了過去。〈Drugs〉更寫下「我吞下你的毒藥,只因為想看你的痛苦程度」。其他歌曲也有遭老鼠襲擊、上斷頭台、在荒原流浪等可怕畫面。這樣的扭曲心理,心碎、抑鬱、死亡和孤獨的故事卻可能提醒我們,日常生活真美好,專輯中不時出現的弦樂也在黑暗中給我們些許的力量。

舊情人的黑魔法
Hearts of Black Science -《The Ghost You Left Behind》(2007)

覺得前任情人的身影在身邊揮之不去嗎?會不會是他留下了什麼…。來自瑞典的Tomas Almgren和Daniel Änghede是兒時玩伴,當Daniel的樂隊解散、Tomas結束七年的恐怖電影導演生涯時,兩人再度聚首組成Hearts of Black Science,之後五個月他們就在英國一間廢棄多年的地下發電站中寫歌和錄音,2007年首張專輯《The Ghost You Left Behind》發行,其中的電子節拍和人聲處理散發迷幻的氣息,歌曲圍繞在失去摯愛後的悲傷寂寞或甚至一些自殘的念頭,合成器音效的質感也適時在不同情緒間轉換。第一首歌〈Snowfall〉冰冷的聲響讓聆聽時彷彿可以感受到雪片落在身上。偏慢的〈Empty City Lights〉美麗而疏離的哀愁旋律縈繞不絕。〈Driverlights〉是最像Depeche Mode的作品,律動的節奏掩蓋不住那黑暗扭曲、走向毀滅的心理狀態。結尾的〈Silver〉依舊殺氣騰騰,舊愛的破壞力不容忽視。

【鬼廠牌】

穿鬼衣的可愛精靈
Ghostly International

Ghostly International在1999年由Sam Valenti IV創立。Valenti在美國底特律市長大,從小就喜愛地下音樂,並曾經用「DJ SpaceGhost」的名號在嘻哈酒吧中擔任DJ,廠牌也就沿用了他的藝名。他在一次大學的派對中遇到Detroit Techno樂風的創始音樂人之一Matthew Dear,廠牌第一張發行的12吋單曲就是Dear的〈Hands Up For Detroit〉。雖然廠牌名中有個「鬼」字,但旗下的樂手做出來的音樂並不恐怖,主要以旋律性高、輕快明亮的節奏電子音樂為主,較為大家熟知的藝人有音樂怪傑Deastro、前Secret Machines吉他手與雙胞胎姊妹的音樂組合School of Seven Bells、實驗電子組合Syntaks等。一進入他們的官方網站,就會看到如萬聖節鬼袍子的廠牌標誌,相當可愛,網址列的標誌每隔一段時間還會眨眼,也有iPhone應用程式和不時推出的免費下載,最近才剛慶祝創立以來的第一個十年。

【鬼MV】

怪物醫院伸鬼手
Metric - Monster Hospital



MV一開始時,Emily Haines把Metric的專輯CD《Live It Out》放入音響中播放,然後她的世界就風雲變色。她被不知名的力量壓在地上,許多瘋狂的手在牆壁後不斷竄動,似乎要闖進屋內把她撕碎。到了副歌,吉他手James Shaw浴血彈吉他的模樣十分駭人,隨著歌曲的發展,情勢越來越緊張,屋內的插座、洗臉台、燈泡和電視機等裝置開始滲出血水,鮮紅的液體在地面蓄積。一直到歌曲結束才發現Emily只是做了一場惡夢。〈Monster Hospital〉這首歌包含許多對經典藝術作品的致敬。MV的恐怖情節曾在導演波蘭斯基1965年的電影《Repulsion》出現過,片中的女主角因為兒時的心理陰影而害怕男性,一度產生牆壁會伸出手來傷害她的幻覺。副歌的「I fought the war」則引用六零年代離奇死亡歌手Bobby Fuller的成名作〈I Fought the Law〉,藉由血淋淋的歌詞與影像,Metric表達反戰的立場。

6/18/2010

Engineers--"Three Fact Fader"

做出折衷、面面俱到的音樂也是一門學問。

Engineers的團名可能不怎麼響亮,但他們對待音樂的態度就像研發工程師一樣孜孜矻矻。他們在2004年推出行的EP《Folly》和2005年的同名專輯都獲得不錯的評價,在聲勢可能扶搖直上的時候卻遇到唱片公司重組,而讓第二張專輯的發行時間一延再延,不過樂迷並沒有忘記他們,殷殷期盼終於盼到在2009年完成的《Three Fact Fader》。

《Three Fact Fader》經過歲月粹練,不以實驗性取勝,而柔和迂緩地溫暖聽者的心。相信Engineers在音樂耐聽度上下了很多工夫,把瞪鞋音樂的微噪吉他和效果器聲響和不時出現的弦樂揉合在悅耳的英搖曲調中,即使說不出有什麼獨樹一格的地方,專輯中的每首歌都精緻而美麗,每一次仔細聽都會發現更多難以言說的奧妙。第一首歌〈Clean Coloured Wire〉明顯借用了德國名團Harmonica的〈Watussi〉和My Bloody Valentine的〈Come in Alone〉,經典旋律企圖收服瞪鞋迷的心。〈Brighter as We Fall〉一曲特別動人,先以Slowdive般的吉他效果開場,疏落的人聲和樂器再積聚到盪氣迴腸的副歌,就像歌詞中描寫的昔日情感一樣令人難以忘懷。

〈Clean Coloured Wire〉


〈Three Fact Fader〉

5/24/2010

R.E.M.--"Murmur"

我老是喜愛不合時宜的音樂。

多年前就在聽R.E.M.,不過大多是九零年代以後的作品,"Automatic for the People"這張專輯甚至是我的荒島唱片,雖然R.E.M.是搖滾樂另翼思潮的推手之一,如果略過始終晦澀的歌詞,九零年代R.E.M.的一些歌曲聽起來幾乎是清新的,讓人想起童年時家附近的大片綠地,野草隨風搖曳。

直到這幾年我才開始接觸八零年代的R.E.M.,才知道那之前可能因粗糙生硬而卻步的聲音竟然飽含了豐富的意義;他們的首張專輯"Murmur"讓我深深著迷,這張唱片曾獲選滾石雜誌1983年最佳專輯,打敗了在銷量上大勝的The Police的"Synchronicity"和Michael Jackson的"Thriller",而成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樂團堅持做自己。當時簽下R.E.M.的I.R.S.唱片公司原本找了赫赫有名的Stephen Hague(New Order "True Faith"和"1963"、Pet Shop Boys的"Please"專輯等的推手)來製作專輯,還擅自在樂團的"Catapult"一曲中加入鍵盤,為了表示對唱片公司決定的不滿並證明自己是對的,R.E.M.和製作他們前一支EP"Chronic Town"的Mitch Easter又重新錄了"Pilgrimage"這首歌,唱片公司聽了成品才讓步,答應由Mitch Easter擔任製作人。

我熱愛合成器,不過還是慶幸"Murmur"沒有變成另一張新浪潮電子專輯,它沒有動人心弦的吉他riff、也沒有感人肺腑的橋段,也因此在二十多年後,它的聲音在八零年代中顯得那麼特異。

"Radio Free Europe"除了是R.E.M.的第一支單曲,也是確立樂團風格的重要之作,這首歌只要聽過就很難忘記,樂團的四個成員在歌曲擁有同樣的表現份量,創造出一種規律的聲音;而歌詞則模糊不清,主唱Michael Stipe的歌聲彷彿也是背景音樂的一部份。歌詞即使細讀也很難全然理解,其中包含了未經邏輯梳理、夾帶著文學意象的思緒,但又有著ㄧ些對社會、信仰和生活的感懷或批判,如果喜歡解讀模糊的意義、喜歡詩歌或玩賞語言文字形式,應該會從"Murmur"中得到很多滋潤。

R.E.M. - "Radio Free Europe"


音樂上,"Murmur"聽起來也很特別,"Perfect Circle"、"Talk About the Passion"、"Shaking Through"、"We Walk"等歌曲可以聽出R.E.M.在變成我們熟悉的聲音之前的雛型;有不少歌曲又在既有的搖滾歌曲架構下出現一些令人驚喜的元素。"Pilgrimage"以繚繞的回音開始進入主歌,在歌曲後段出現一小段美妙的結構變化;"Moral Kiosk"雖然用的是一般的搖滾樂器,編曲和旋律讓它聽起來像來自另一個世界;"9-9"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首,前奏和間奏有一點後搖的感覺,副歌則像是隨意哼出的呢喃。

"9-9"


"Murmur"帶出了一波美國另類音樂的旋風,而在一片「另類」之聲中,我相信它還是鶴立雞群的那一張唱片。

5/17/2010

抑鬱的城市異鄉人--The National "High Violet"

喜歡了The National幾年,看他們的知名度從小眾間的口耳相傳擴張到到紐約時報的專文簡介,令人欣喜不已,不過讀者意見卻好壞參半,我想他們的音樂依舊不適合hype,太反高潮、太荒蕪。在"Boxer"得到廣大迴響之後,樂團在創作新輯時必定感受了莫大的壓力,原先打算寫流行歌曲,最後的成品卻比"Boxer"還要晦暗。

自成團以來,The National的創作主題一直都很類似,常寫出身鄉鎮,成人後以大都會為活動中心的白人中產階級男性對生活型態的不安和對價值觀的迷惘,而這樣的情景能用如此多的方式來描繪,正是藝術迷人之處。
能夠受邀我很高興
因為有個離開城市的理由
妳在屋內看著電視上的人群
生在紐約,死在紐約,對我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
我寧願把心思寄託在軍隊上
那是我唯一能想到,令人激動的事情
親朋好友有人正在異國的軍中
不過要殺死像我這樣的大學畢業生,不會是一般的戰爭
--The National "Lemonworld"

"High Violet"發行前眾所期待,推出後也得到不少好評。雖然他們的專輯都需要耐心細品,我還是覺得前作"Boxer"和"Alligator"略為出色一些,也許是編曲的問題。之前The National吸引我的理由之一是他們音樂中壓抑、內斂的爆點和鼓手Bryan Devendorf格外響亮的鼓聲,這張專輯除了"Bloodbuzz Ohio"的鼓比較突出外,其他歌的鼓聲似乎都調小了。另外,在"Terrible Love"的現場版發佈時,那強力襲來的感動聽過就難以忘懷,不過專輯版本錄成了lo-fi風格,反而有點不太適應。如同"Terrible Love",有些歌曲個人認為可能不要處理得那麼迷濛會好些。

值得稱道的是,"High Violet"的整體感非常好,從頭到尾都是相似的情緒,只要一開始播放專輯,就表示自己進入了The National音樂裡黯淡無光的都市叢林,一棟棟的大廈是靜止不動的巨獸,隨時都可能在盛怒時吞下你,但那是每日的工作場所,要苟活也沒有其他的地方可去,或者是,還抱持著想留下的執念。

4/23/2010

我的拜倫式英雄Sting

雖然現在聽著獨立搖滾、英搖和後搖,但真正讓我開始聽搖滾樂的是台灣稱作「搖滾詩人」的Sting。目前年近耳順的他看起來當然像位優雅老紳士,很難想像在警察合唱團(The Police)活躍的八零年代初期,他可是非常狂野的。

以下來自《Uncut》雜誌的兩段話,正恰如其分的道出他曾經深深吸引我的地方。
遇見Sting就像被反鎖在車內,車窗緊閉,身旁有一隻美麗的毒蠍。Sting彬彬有禮但冷酷、聰明、才華橫溢而且殘忍。
他的酷。偽裝。靈魂。他的美麗。音樂。詞。歌聲。

The Police時期的Sting外表很好看,但不是一般奶油式的好看。他有一種獨特的邪惡氣息,也自視甚高,似乎漠視身邊所有的人,然而他又因內心的罪惡所苦而不斷折磨自己。1976年出道時他已組有家庭,巡迴時還是相當放縱自己,後來遇見結褵至今的第二任妻子時,也在已婚的情況下與她交往,引起輿論譁然。

真正讓我在年少時如此崇拜他的原因當然不只是外表或爭議性,畢竟我看到他的時候,他的風采已不復當年,整個人的形象已經成為虔誠的傳道者和社會工作者而不是當年的浪蕩搖滾明星,不斷懷想過去的他,有點欺騙自己吧。主要讓我欣賞的還是他的音樂與詞作,我甚至覺得只要有音樂,那些外在表象方面都不是那麼重要。

Sting本身是位出色的bass手,他和Andy Summers及Stewart Copeland組成的樂團The Police一開始以龐克樂團自居,雖然只有三種樂器,他們納入雷鬼風格而讓音樂充滿律動感。三人出道時都早已不是青少年的年紀,歌詞卻描寫少不更事的無病呻吟和裝腔作勢,收錄在第一張專輯的"Roxanne"一紅就是幾十年。

之後The Police專輯的音樂性一張比一張豐富,歌詞也越富社會意識。音樂上的精緻化代表他們距離早期的粗糙日益遙遠,即便樂團推出一首又一首的金曲,團員之間的關係卻不斷惡化,主要原因還是由於Sting主導了整個樂團。事實上The Police大部分的歌曲都出自Sting之手,而他後來也企圖壟斷所有創作,專輯風格走向也要聽他的,Andy和Stewart只能懷恨在心。

1983年The Police的最後一張專輯"Synchronicity"除去Andy和Stewart各自的一首創作(而這兩首歌在專輯上聽起來非常突兀)之外,幾乎已經被視為Sting的專輯。樂團的粉絲一定頗有微詞,多年之後才聆聽的我卻愛不釋手,一度把它奉為荒島專輯之一。我大學主修英美文學,而這張專輯讓我見識到人可以這麼理所當然地掉書袋:專輯名稱來自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歌曲"Wrapped Around Your Finger"引用希臘神話的典故,"Tea in the Sahara"來自小說《The Sheltering Sky》中的一段插曲。正讀著這些內容,又在歌曲中聽到,那種共鳴非常深刻。此外,在八零年代老歌選輯中常會收錄,被大眾誤認為情歌的"Every Breath You Take",我還真的是百聽不厭,間奏憤怒的鋼琴的確畫龍點睛。

"Every Breath You Take"


Sting後來單飛,以個人名義發專輯,他一開始還是很愛炫耀,找了一群爵士樂手一起錄製1985年的《The Dream of Blue Turtles》,編曲相當細膩,音樂元素豐富。此外,個人認為當時他的歌聲處於顛峰,那介於沙啞和高亢之間、極具男性魅力的聲音,我至今沒有找到第二個。"Russians"、"Children's Crusade"、"We Work the Black Seam"等歌表現出的社會關懷令我折服,像"Fortress Around Your Heart"這樣描寫個人情感的歌又很到位,他也在MV中耍帥。當年他很活躍,也是Live Aid的參與者之一(由Bob Geldof發起,為非洲募款的演唱會)。

"Fortress Around Your Heart"


1987年的《Nothing Like the Sun》則是深沈、悲傷的專輯,一樣充滿文學引用,細膩優美讓人一聽再聽;四年後的《The Soul Cages》靈感來自失怙,多樣樂器伴奏,很難指出到底是什麼音樂風格,不變的是那幽微的情感和文謅謅的詞,聽這張專輯時,我的英文作文也出現「我像一個笨拙的水手訥訥看著你掌舵」這類做作的句子。

"Fragile"


連出了兩張哀傷的專輯,他終於和第二任妻子舉行結婚儀式並買下一座城堡,1993年的《Ten Summoner's Tales》展現出靜謐的滿足,還有一點點的逗趣和調皮,應該是他個人專輯當中商業成績最好的。

"Fields of Gold"


隨著年齡增長,他的那些憂慮不安、張狂與惡意逐漸蕩然無存,也許是因為這樣,《Ten Summoner's Tales》之後的作品我就不喜歡了。雖然已不再痴迷,他的前四張專輯我有時還是會拿出來複習,回憶自己欣喜地讀著文學作品,並把音樂也當作文本一字一句鑽研的美好時光。

4/21/2010

The National--"Bloodbuzz Ohio"

這個國家什麼都不缺,真的是什麼五花八門的東西都有,可是就是沒有希望。

日前讀完《希望之國》這本書,書中以小砰為首的一群國中生,因不滿日本當時的教育制度而集體罷課,並隨著網路時代的蓬勃發展創造出多種迥異於傳統思維的商業經營模式,也自己開辦課程,最後還建立了一個城市。除了驚異於村上龍研究的深度和預測未來社會情況的準確性(該小說完成於2000年,書中故事結束的年代則是2010年),也因年少時沒有震聾發聵的事件或自身的智慧來發現完全遵守學校規章和當個好學生都是沒有意義的,感到有些遺憾。我終究沒有獨特到可以脫離體制而生存,擁有的資源也不夠多,目前面臨轉職,除了熟習社會運行規則外,別無他法。

如果有The National團員們的才華,就能毅然決然丟棄工作吧,但他們的歌曲總是透露出讓人無處可逃的不安。

經過漫長的等待,他們終於要發行新專輯了,其中先發佈的曲目之一"Bloodbuzz Ohio"其實在去年的現場表演就已經亮相過,錄音室版本也相當的棒。也許是描寫對愛情、承諾、金錢甚至整個「家鄉」概念的不確定感,始終的流離。


站定在妳聳立的愛之下
我掀起襯衫
站定在妳聳立的愛之下
我掀起襯衫

成群的蜜蜂領著我到俄亥俄
我從未婚配,俄亥俄對我一無所知

把頭倚在妳的車蓋上
我要越軌
把頭倚在妳的車蓋上
我要越軌

我負債累累,一貧如洗
一到家鄉,愛情便與我無涉
我負債累累,一貧如洗
認識的每個人都家徒四壁

我癲狂迷亂
的確
癲狂
迷亂
正是
我癲狂迷亂
Stand up straight at the foot of your love
I'll lift my shirt up
Stand up straight at the foot of your love
I'll lift my shirt up

I was carried to Ohio in a swarm of bees
I never married but Ohio don't remember me

I still owe money to the money to the money I owe
I never thought about love
When I thought about home
I still owe money to the money to the money I owe
The floors are falling out from everybody I know

I'm on a blood buzz
Yes I am
I'm on a blood buzz
I'm on a blood buzz
God I am
I'm on a blood buzz

Lay my head on the hood of your car
I take it too far
Lay my head on the hood of your car
I take it too far

I still owe money to the money to the money I owe
I never thought about love
When I thought about home
I still owe money to the money to the money I owe
The floors are falling out from everybody I know

I'm on a blood buzz
Yes I am
I'm on a blood buzz
I'm on a blood buzz
God I am
I'm on a blood buzz


3/31/2010

Drop Nineteens--"Delaware"

Drop Nineteens是美國最早玩瞪鞋的樂團之一,1992年發行的首張專輯"Delaware"在美國的校園電台獲得一些DJ青睞。不過和許多另類樂團的際遇一樣,他們在英國比美國本土更受注目。他們有三支音樂錄影帶曾在MTV播放,也曾在英國、歐洲和北美的音樂祭亮相(包括Reading和Lollapalloza)。可惜因為理念不合,在推出第二張專輯"National Coma"前經歷成員大幅變動,可能由於"National Coma"得到的迴響不如預期,樂團在1995年解散,幾乎可以說是曇花一現。

我個人卻相當喜愛"Delaware"這張專輯,雖然風格被歸在瞪鞋,歌曲也融入一些美式另類音樂特色和實驗性噪音,有八分鐘的長篇敘事,也有兩分鐘的短小精幹。"Delaware"近年來重發,下面節譯一篇樂評,出處是Webcuts Music

------------------------------------------------------------------------------------------------

回顧過去歷史,該發生的事情就是會發生。當第一波瞪鞋樂風在1991年入侵美國時,領銜的樂團是Ride和My Bloody Valentine。英國媒體連續幾年不斷炒作這些樂團(和另外幾個),讓他們對進軍美國市場躍躍欲試,得到的成功卻很有限。最後,瞪鞋在英國也成了過往雲煙,被Grunge風潮掃蕩得體無完膚,然而美國的地下音樂場景卻記得這個風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購入二手吉他,為了玩出另一種型態的噪音。

實際上玩「瞪鞋」噪音的美國樂團非常少,獲得關注的更是少得可憐。來自波士頓的Drop Nineteens是極少數能採用那白色噪音與流暢旋律的聲響並轉化成自己風格的樂團,而不只區區模仿那稍縱即逝的英式樂風,但樂團的生命卻同樣地短暫。

首發單曲"Winona"和當時追求成功的樂團曲風殊異,然而它強勁的節奏、美好的旋律和主唱Greg Ackell清晰的嗓音在樂團甚至連地域性的表演都沒登場過之前,就受到了英國媒體的注意。"Delaware"整張專輯就像"Winona"這首歌一樣,因它初生的清新感而格外美麗,能感受到樂團把玩噪音時的喜悅,而Greg Ackell和Paula Kelley的歌聲撫平了實驗的粗糙感,讓歌曲有明顯重心。樂團在第一首同名歌曲中火力全開,開頭有戲劇化的鼓聲換拍和反饋的吉他,接著曲式立刻改變,避免流於枯燥。

"Winona"


8分鐘的類演奏曲"Kick The Tragedy"類似My Bloody Valentine的"Soon"和Chapterhouse的"Pearl",中間的口白可能是日後M83等樂團的靈感來源。翻唱自瑪丹娜的歌曲"Angel"不是為了譁眾取寵或嘲諷,而是樂團排演時的愛曲,可能因而放上專輯。去除掉Ciccone小姐(瑪丹娜的姓氏)柔軟甜美的包裝,樂團將這首歌轉變成獨特風格的壯麗史詩,點綴著吉他手Motohiro Yasu充滿力量的獨奏。

"Kick the Tragedy"


第二支單曲"Your Aquarium"表現樂團令人驚訝的另一面,只有Ackell和Kelley簡單的不插電合唱, 展現出優異的才華和魅力。原先收錄在"Your Aquarium EP"的電吉他版本是專輯的額外曲目,帶來另一波高潮。Drip Nineteens只是個酒醉的大學派對樂團,即使比不上Barry Manilow的"Mandy"能讓人放肆嬉鬧,但他們引以為傲。

"My Aquarium" (電吉他版)


"Delaware"像許多首張專輯一般的生澀,但許多瞪鞋樂團也同樣無法完全實現自己的理念,也許現實就像"Winona"的歌詞所形容的,是「又一個唱片行的故事,註定會消逝」。Drop Nineteens逃不過這樣的命運,不過因為這次重發,他們得到暫時的重生。

3/24/2010

純真的哀愁--Monster Movie "Everyone Is a Ghost"

每次聽Monster Movie的歌曲,都讓我想起療傷系的卡通人物,它們以單純線條勾勒出的面容如此惹人憐愛,在各個淡彩場景中,臉上相應的喜怒哀樂是純淨、不帶任何世故或滄桑的。Monster Movie的專輯和EP都具有一種溫婉、纖柔的質地,而吉他噪音和合成器成了玩心的表現。

距離上一張專輯"All Lost"已經過了四年,期間團員Christian Savill搬到美國並有了家庭和全職工作,對美國的文化和社會適應困難,Sean Hewson則繼續留在倫敦,雖然兩人相隔千里,面對生命的順境逆境還是譜出相似主題的歌曲,能夠做出一張完整專輯。前作"All Lost"有數首非常出色的歌,但整體來說仍有緩慢、稍嫌沈悶的小缺失,因此新專輯"Everyone Is a Ghost"的某些部份似乎想重回"Last Night Something Happened"那令人眷戀的最初。"The World Collapsed"和前幾張專輯的開場曲大致上是類似的,都是較為輕快的電氣化曲子,首支主打歌"Bored Beyond Oblivion"神似"Sleeping on a Train",同名曲"Everyone Is a Ghost"彷彿取樣自"Take Me Away"。即使有許多舊作的影子,在"In the Morning"之後,我開始在這張專輯裡發現迷人的新意。

"Bored Beyond Oblivion"


經過一連串的恬美歌曲,"Fall"綿密的合成器前奏脫穎而出,悅耳的旋律讓聆聽充滿趣味。緊接著的"Silver Knife"層次分明、比"Fall"節奏略快,像遭遇失敗後後,捉住勇敢奮進的小確幸。"Help Me Make It Right"一開始讓人以為是純演奏曲,在歌曲中段開始出現樂團特殊的「吟頌」人聲,電氣音效的堆疊牽動著情緒慢慢爬升。然而"A Place in the Mountains"卻褪去大部分的音效,簡單而明亮。最後,"All the Hurt Inside"和"Look and See"的一抹憂鬱是真實生活的寫照,但我們依舊會殷勤探看最純粹單純的喜悅。

Monster Movie的音樂如同團員Christian Savill之前的傳奇樂團Slowdive的創作一般,潔淨不曾蒙塵,在世局的紛紛擾擾中反璞歸真。

3/04/2010

James--"Lose Control"與其他閒聊



愛呢?
每個人都在談論的愛到底在哪裡?
愛呢?
每個人都在盼望的愛到底在哪裡?

到床上來吧
在這樣的熱氣中我睡不著
到床上來吧
我恐懼不已

別受騙
根本看不到陸地
我們全都在這暗夜
和猜疑的海上漂流
一面唱著消除痛苦的歌

搖撼我的身體
釋放我的靈魂
懲罰我的感官
然後失控

擁有青春肉體
精神卻已蒼老
讓我化為灰燼後飛散四處
如此才能不再感受
Where is the love
Where is the love
Where is the love
That everyone is talking of
Where is the love
Where is the love
That everyone is dreaming of

Come to bed
Come to bed
Come to bed
I cannot sleep in all this heat
Come to bed
Come to bed
This terror's all within my head

Don't be deceived, no land in sight
We're all adrift in this dark night
We float on seas of disbelief
While singing songs of pain relief

Shake my body - release my soul
Punish my senses - lose control
This body's young but my spirit's old
Scatter my ashes and let my feelings go

Where is the love
Where is the love
Where is the love
That everyone is talking of
Where is the love
Where is the love
That everyone is dreaming of

Don't be deceived, no land in sight
We're all adrift in this dark night
We float on seas of disbelief
While singing songs of pain relief

Shake my body - release my soul
Punish my senses - lose control
This body's young but my spirit's old
Scatter my ashes and let my feelings go

Shake my body - release my soul
Punish my senses - lose control

每次聽James的這首歌心裡都會為之一震。即使我極力避免自己陷入陰鬱,偶爾心裡還是會出現黑暗的角落就是照不到陽光。"Lose Control"的歌詞近乎絕望,但規律的鼓擊、喇叭和吉他的相互呼應實不像欲棄世時譜出的曲調,反而像在嘲弄自己的無助和對愛的渴望,這樣矛盾的呈現方式是我失去力量時的營養針。記得某一次聆聽這首歌的時候正好對生活感到害怕,Tim Booth唱出的每個字都道中我的心思,已經一陣子沒有那麼消沈了,然而我不介意憶起那時刻。

音樂是時光機,可以自發性地選擇要回到哪段生命經歷。

Elbow的主唱Guy Garvey在BBC的6 Music有個節目,我經常收聽,以下是這週他在節目一開始的引言,特此分享:
I've always been amazed at music's ability to remind me of the time gone, a place, or a feeling. Sometimes it's so strong. If, for instance, there's a great piece of music that I've totally forgot about, then it's as if I'm remembering how it felt generally to be me at a given point of time. It's not just a specific event, or a place, or a person, but all the background, home, and the general color wash of life at a given time.
(我總是對音樂能讓我想起某段逝去的時光、某個地方或某個人的能力感到驚奇。有時候感覺會非常強烈。如果我正在聽一首已經被我淡忘的曲子,就彷彿是在回憶在某段時間活著的自己大概的樣子。不只是想起一個明確的事件、地點或人,而是某段時間生活暈染出的顏色。)
BBC最近做出裁撤部分電台的決定,包括6 Music,如果喜愛音樂的朋友有收聽電台,可以到這裡連署讓BBC不要關閉6 Music和Asian Network。

2/08/2010

情事(L'Avventura)

原刊於清大夜貓子電影院



日前讀到羅蘭巴特的一個句子「許多歌謠與旋律描述的都是情人的不在」,他還特別使用來自希臘文的字pathos來表示對缺席者的思念與渴望,不論情人遠走他鄉或依偎在身邊,我們依然因為實際或想像出的距離而感受到無盡的懸念。對我來說,《情事》呈現的正是這種「永遠不在」、令人憂慮不安的情況,然而片中角色卻無力扭轉現況,他們各懷心事,在名為尋人的旅程中漫無目的地遊蕩。

安娜對自己和山卓的遠距離戀愛逐漸厭倦,兩人和朋友出遊,在一場爭執後,安娜離奇失蹤,山卓和她的好友克勞蒂亞在尋找她的過程中產生情愫,在搜尋告一段落,眾人回到日常生活後, 兩人繼續有一搭沒一搭的尋人之旅,因為對失蹤者的愧疚,他們的關係懸宕未明,彷彿只要落下些許灰塵就足以擾動心湖脆弱的平靜。

在一般的想像中,情感的不穩定狀態伴隨而來的可能是爭執、激辯甚至肢體衝突,劇情也變得迭盪起伏,不過《情事》的步調緩慢,大量的長鏡頭呼應著角色的猶疑不決,非傳統且鬆散的敘事結構(有一幕克勞蒂亞為避開眾人眼光而繞進一家油漆店,後來又去參觀教堂)讓它一開始在坎城影展放映時在觀眾席還引發部分噓聲,評審最終頒給導演「評審團特別獎」,時間也將本片推進經典之林。斷裂的情節發展實則符合日常生活的狀況,人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不可能都是有特定意義的,不計其數的偶發事件跟著我們,亦步亦趨。意外使山卓和克勞蒂亞相戀,接近片末的另一次偶發事件,也許又將影響他們的聚散。耐住性子,隨著角色們在只有黑與白的畫面中迷失,當我們想起生命如何由於微小事件而失控,就能理解他們何以鎮日踟躇。

《情事》、《夜》及《慾海含羞花》並列為安東尼奧尼的「愛情三部曲」,都表現出人與人之間溝通困難,轉向愛情想得到慰藉卻同樣空虛。《情事》開頭的年輕男女到海島上遊玩,那樣孤立、不毛、疏離的樣貌在旅行結束後延續了下來,就像結尾的山卓和克勞蒂亞,就算傍著對方,依舊是兩座孤島。

1/21/2010

化學世代(上)

由Daniel Land & the Modern Painters推出的"Love Songs for the Chemical Generation"是去年非常好聽的一張專輯,多把吉他融合成如夢似幻的美妙旋律,人聲模糊,如同我們對那些dream-pop歌曲的記憶那般朦朧又耽美得如此不真實。在曼徹斯特長大的Daniel Land不知道是否(曾)屬於專題標題中"Chemical Generation"(化學世代)的一員,至少此輯的歌曲是因這樣的次文化而生,"Codeine"一曲明顯指涉藥物,其他歌曲也模擬意識微弱的狀態。聽著他們的音樂,彷彿和眾人一起隨著同樣的旋律失重般地搖頭晃腦,忘卻自己。

「化學時代」的青年們活躍於一九九零年代的英國,當時搖頭丸(Ecstasy)、快樂丸(MDMA)等與古柯鹼相比之下殺傷力較小的藥物廣泛通行,許多英格蘭的酒吧甚至不供應酒,只私下交易藥丸。這種現象的開端來自西班牙度假勝地伊維薩島(Ibiza)。1987年的時候,一群DJ到伊維薩島體驗在當地興起的舞池文化,而假期的回憶令他們永生難忘:在陽光、海洋、沙灘和迷幻藥的催化下,恍如置身夢中,超現實的迷醉帶他們逃離了整個國家拼命工作、致力於獲利賺錢的枯燥景象。回到英國後,他們希望重現在島上經歷過的美妙體驗,利用舞曲、夜店和搖頭丸,人們在週末得以逃離繁重工作,以頹靡的生活方式放鬆自己,因而構成我們所熟知的Acid House文化。

普遍爭名逐利的大環境讓維生變得困難重重,企業透過不公義的方式賺錢,一個平凡的年輕人則是一出社會就要面對失業問題,用藥、隨音樂起舞成為年輕人對抗社會的方法。與六七零年代的嬉皮不同的是,他們並無要改變世界的理想,也沒有龐克世代的反叛姿態,他們透過純然的享樂暫時遠離殘酷現實。Acid House事實上和政治性的宣言完全相悖,因為倘若明確表示反對什麼,那似乎也代表自己相信與反對之物處於對立的信念。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是避世的,他們不願意聽到更多受現實催折的實情,只想狂歡,徹底受到感動,和音樂融為一體。

從音樂上來看,Acid House的樂風也打破六零年代時由超級樂團或歌手橫掃樂壇並影響聽者想法的情形。歌曲著重在節奏,讓人聆聽時能跟著舞動,同時含有迷幻的元素讓人脫離理性思維的綑綁,徹底出神。在舞池中和眾人律動,登時自己變得什麼也不是,也因此如釋重負,如入天堂。

Primal Scream--"Loaded"


The Stone Roses--"Fools Gold"


Happy Mondays--"24 Hour Party People"


Underworld--"Born Slippy"


New Order--"Here to Stay"


此處有一合輯,收錄化學世代熟悉的歌曲。

英國是個階級區隔明顯的國家,許多的文學和音樂作品都描寫了社經地位不同的人交會時的衝撞,不過Acid House這個次文化提供了某種消弭階級與種族間對立的可能性。起初,英國各個階級和人種的年輕人之間並沒有太多共同點,然而普遍的就業困境、失敗的訓練機制、過時的法律規範、貧富差距等磨難讓人們在夜店裡相遇,同是天涯淪落人,同樣透過音樂和藥物得到安慰,彼此之間的歧異已經不重要。因此,Acid House納入了各類不同的影響,是一種多元、折衷的次文化。

1/06/2010

Depeche Mode--"The Bottom Line"

DM關於愛情的歌曲非常多,往往酸苦或殘暴,我仍舊依戀這首歌低微的調子和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決。



像隻遇雨而在室內躲避的貓
一再探頭向外卻不得不折回原地
我會回到妳身邊

這現象無法抓握
無法探究理解
是隱藏的法則

就像蘋果落地
命運召喚我
跟隨妳

像拍賣會上接受出價的物品
永遠不知道自己會前往何處
我盲目前進著

天堂就在我眼前
妳的天堂如此誘人,正呼喚我
但當我抵達時,它已不見蹤影
河水依然奔流
先知預言道
我將跟隨妳

我的渴慕是熊熊烈火
愛情之輪搖撼我的世界

像隻在刺眼愛火前的飛蛾
我每晚飽受烈焰焚身之苦
卻樂此不疲
就像太陽升起
必然結果是
跟隨妳
Like a cat dragged in from the rain
I go straight back out and do it all over again
I'll be back for more

Something that is out of our hands
Something we will never understand
It's a hidden law
The apple falls
Destiny calls
I follow you

Like a pawn on the eternal board
Who's never quite sure what he's moved towards
I walk blindly on

And heaven is in front of me
Your heaven beckons me enticingly
When I arrive it's gone
The river flows
The wise man knows
I follow you

I'm yearning I'm burning
I feel love's wheels turning

Like a moth on love's bright light
I will get burned each and every night
I'm dying to
The sun will shine
The bottom line
I follow you

I'm yearning I'm burning
I feel love's wheels turning

Like a moth on love's bright light
I will get burned each and every night
I'm dying to
The sun will shine
The bottom line
I follow you

The sun will shine
The bottom line
I follow you

1/05/2010

Favorite Albums in 2009

因為開春事忙,現在才貼2009年最喜歡的專輯,純粹記錄個人喜好。

1. Doves--"Kingdom of Rust"
暌違四年,鴿子的新作品加入早期Sub Sub式的電音和一貫迷離的旋律,在風格間遊走更游刃有餘,整張作品呈現在潮濕陰暗城市中漫遊的體驗,"Jetstream"的駕車行進、"Kingdom of Rust"的綿延真情、"Spellbound"的傾心迷戀、"House Full of Mirrors"的怪異舞姿、"Lifelines"的奮發昂揚,讓我愛不釋耳。

2. Manic Street Preachers--"Journal for Plague Lovers"
採用已失蹤團員Richey James的歌詞,Manics在兩千年後終於推出和早期水準相當的專輯,雖然旋律性降低,歌曲和詞搭配後讓人想起所有憤世的念頭,還有如何在抱持這些念頭的同時在社會上活下來。

3. Pink Mountaintops--"Outside Love"

4. The Big Pink--"A Brief History of Love"
去年最受矚目的新團之一,即使充滿前人影子,依然一聽就讓人感受到這是現代的作品,愛情的各種樣貌一幕幕浮現在融合了電氣化節拍、瞪鞋曲式和悅耳英搖旋律的歌曲中。

5. Dinosaur Jr.--"Farm"
爽朗率真,能量補給就靠它。

6. Faunts--"Feel.Love.Thinking.Of."

7. The Appleseed Cast--"Sagamartha"
算是今年我最喜歡的後搖專輯,風格雜揉了其他類型音樂,因而感受到的是勇往直前而不是悲傷。各種聲音慢慢堆疊像步行到山頂,偶爾出現人聲,聽完後整個人煥然一新。

8. Grizzly Bear--"Veckatimest"
說來好笑,我至今還無法辨認這張專輯裡的單獨曲目,整體感極佳。樂團在音樂中時而鋪綴弦樂,時而有空間聲響,還有怪誕的哼唱方式,各項元素奇異而契合地融於一爐。

9. Built to Spill--"There Is No Enemy"
每年都需要一張細膩而不流於陰沈的indie rock專輯,即使"There Is No Enemy"只是持平之作,還是慶幸今年有這樣的作品。

10. jj--jj n°2
來自瑞典的indie pop專輯,帶著北國仲夏的微暖質地還有twee pop的青春氣息,整張專輯長度不到三十分鐘,甜而不膩。

  • 其他喜歡的:
1976--"不合時宜"

A Place to Bury Strangers--"Exploding Head"

The Black Heart Procession--"Six"

Daniel Land & the Modern Painters--"Love Songs For The Chemical Generation"

Engineers--"Three Fact Fader"

The Flaming Lips--"Embryonic"

Lightning Dust--"Infinite Light"

The Mary Onettes--"Islands"

Memory Tapes--"Seek Magic"

Mono--"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

Mount Eerie--"Wind's Poem"

Musette--"Datum"

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

Piano Magic--"Ovations"

The Silent Years--"Let Go"

The Sunshine Factory--"Vintage Revolution"

Yo La Tengo--"Popular Songs"

The xx--"xx"

閃閃閃閃--"Meet Me When You're 25"

  • 失望:
Depeche Mode--"Sounds of Universe"
愛團DM重拾運用合成器發出各種聲響的樂趣,可惜有點過多導致音樂不好入耳,歌詞水平也只能算普通。

Muse--"The Resistance"
當然有突破,但許多歌曲實在太像過去的拼湊之作,張力也不如以往。

U2--"No Line on the Hori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