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清大夜貓子電影院
阿瑪珂德 (Amarcord)
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1973|Color|Italy|123 min
每個人都有年少的時候,也不可避免會有一天驚覺它已經逝去了。如果能夠重現這段美好的時光,可以用什麼方式呢?
"Amarcord"在費里尼導演故鄉方言Romagnolo裡的意思是"I remember",本片為他回憶兒時家鄉的半自傳電影。片中的男主角和一般頑劣的年輕男生沒兩樣,和狐群狗黨一起行動,在學校捉弄老師,老是惹父母生氣,禱告時毫無誠意,滿腦子都是性幻想。然後就會有一個階段,他竟然無法消受自己朝思暮想的慾望,知道了什麼是失去,發現自己應該要長大了。
然而除了一般人都會經歷的青春與幻滅,費里尼的鏡頭下也記錄了專屬於一九三零年代義大利小鎮的風情,時序從春天的草木紛飛到冬天的靄靄白雪,場景有嘉年華會、人潮聚集的大街、主角家中、觀光客眾多的旅館、教堂、主角父親的工地、沙灘和暗黑的海水等等,以及極權統治下,當時不見得感受的到的荒誕:軍隊風光地在鎮上行軍,大家在墨索里尼的畫像前歡欣鼓舞,主角勞動階級的父親受陷害而被抓去拷問,鎮民為了能一睹國家新造的華船而興奮不已。
費里尼曾說:「一個人所能做的紀錄,永遠是,也只能是對他自己的紀錄」,本片看似隨機挑選的鎮民生活片段裡結合了個人回憶和大時代的氛圍,是導演呈現其寫實理念的重要代表作,他絕對私有的個人經歷讓畫面中滿是真摯的情感。此外,他一向戲謔、逗趣的對話內容和對豐滿女人的迷戀,在片中也一覽無遺,這部片讓我們一窺費里尼如何扛著攝影機作夢。
也許成長意味著拋開年少輕狂,離開習慣生活的地方,不過回憶裡一定保有像電影裡在冬日開屏的孔雀一樣美得令人屏息的事物。
9/23/2008
9/18/2008
巴爾幹龐克
以下對白引用自
昨天查資料才知道,導演Emir Kusturica竟然是片中樂團No Smoking Orchestra的吉他手。團員曾經一起在電視上製作諷喻節目,甚至在家鄉還兼任喪禮樂隊。當團員間的嬉笑怒罵呈現在銀幕上時,除了忍俊不禁之外,也為他們在戰亂紛擾的國度裡依然旺盛的創作活力深受感動。
雖然中譯為龐克,No Smoking Orchestra的音樂風格並不像早期龐克那樣粗糙,而是一種融合了爵士和搖滾的奇妙風格。電影某一段背景音樂裡,主唱唱道(只是約略抓的):「英國人有英式搖滾,黑人有靈魂樂,而我們有什麼呢?」接著團員之一表示,如果搖滾只有固定的形式(吉他、bass、鼓),不是很無聊嗎?
電影主題曲"Unza Unza Time"
也許自己偏愛某種類型的搖滾,還是嫌侷限,只要是好音樂都很值得接觸。
其實台灣也有十分具有本地風格的樂團,如果在現場,還有茂伯這樣國寶級的樂手一起即興,一定很酷。
北約把橋給炸了,所以橋不能走了,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自己搭船撐槳,反正也不趕時間,搭船時我喜歡彈手風琴,彷彿生命如此美麗……─《Super 8 stories》─
昨天查資料才知道,導演Emir Kusturica竟然是片中樂團No Smoking Orchestra的吉他手。團員曾經一起在電視上製作諷喻節目,甚至在家鄉還兼任喪禮樂隊。當團員間的嬉笑怒罵呈現在銀幕上時,除了忍俊不禁之外,也為他們在戰亂紛擾的國度裡依然旺盛的創作活力深受感動。
雖然中譯為龐克,No Smoking Orchestra的音樂風格並不像早期龐克那樣粗糙,而是一種融合了爵士和搖滾的奇妙風格。電影某一段背景音樂裡,主唱唱道(只是約略抓的):「英國人有英式搖滾,黑人有靈魂樂,而我們有什麼呢?」接著團員之一表示,如果搖滾只有固定的形式(吉他、bass、鼓),不是很無聊嗎?
電影主題曲"Unza Unza Time"
也許自己偏愛某種類型的搖滾,還是嫌侷限,只要是好音樂都很值得接觸。
其實台灣也有十分具有本地風格的樂團,如果在現場,還有茂伯這樣國寶級的樂手一起即興,一定很酷。
9/12/2008
寫Manics和"Everything Must Go" (二)
專輯的最後一首歌"No Surface All Feeling"是Manics非主打歌中的瑰寶,聆聽時宛如身處空蕩蕩的房間,吉他聲從四面八方傳來,把人完全包圍。
歌詞可以讀出Nicky Wire對團員Richey James的失蹤所感受到的強烈自責,曾經清晰的(而且是充滿改造世界的理想的)創作理念因故再也無法實現,那樣的痛苦想必很深沈。
幸好Manics活過來了,至今依然搖滾。
這首歌讓我知道檢視個人歷史可能的方式之一,目前我還是希望別人"tell me forever just to go"。
No Surface All Feeling "未能顯現的狂亂情緒"
羞愧、著魔、道德淪喪
看看我眼裡的冷酷
在逼視下,我會道歉
但你我都知道那只是謊言
我氣憤、恥辱,卻深刻感到活著
也許當初構想能夠實行,只是不知道代價為何
回首究竟有什麼意義?
反正只會出現更多廢渣
未能顯現的狂亂情緒
當時一切只像虛幻的夢
現在可能更富有、歷練更多
也更容易裹足不前
(他們)懇求我停止、厭惡我的面孔、
或不停告訴我繼續前進
安心入睡前,我想開誠布公
除了牙齒上的污漬,我一無所有
不,那不是你流的血,只是來自於你的液體
如果事實是如此該有多好
現在的我,罪孽深重
遭逢寒冬的凜冽
未能顯現的狂亂情緒
當時一切只像虛幻的夢
歌詞可以讀出Nicky Wire對團員Richey James的失蹤所感受到的強烈自責,曾經清晰的(而且是充滿改造世界的理想的)創作理念因故再也無法實現,那樣的痛苦想必很深沈。
幸好Manics活過來了,至今依然搖滾。
這首歌讓我知道檢視個人歷史可能的方式之一,目前我還是希望別人"tell me forever just to go"。
No Surface All Feeling "未能顯現的狂亂情緒"
羞愧、著魔、道德淪喪
看看我眼裡的冷酷
在逼視下,我會道歉
但你我都知道那只是謊言
我氣憤、恥辱,卻深刻感到活著
也許當初構想能夠實行,只是不知道代價為何
回首究竟有什麼意義?
反正只會出現更多廢渣
未能顯現的狂亂情緒
當時一切只像虛幻的夢
現在可能更富有、歷練更多
也更容易裹足不前
(他們)懇求我停止、厭惡我的面孔、
或不停告訴我繼續前進
安心入睡前,我想開誠布公
除了牙齒上的污漬,我一無所有
不,那不是你流的血,只是來自於你的液體
如果事實是如此該有多好
現在的我,罪孽深重
遭逢寒冬的凜冽
未能顯現的狂亂情緒
當時一切只像虛幻的夢
Embarrassed, possessed and so uncivilised
Just take a look at the whites of my eyes
See me now and I will apologise
For me for you we knew they were lies
It makes me angry ashamed but really alive
It may have worked but at what price
What's the point in always looking back
When all you see is more and more junk
It was no surface but all feeling
Maybe at the time it felt like dreaming
Maybe richer maybe wiser
Seems so easy to not go too far
Beg me to stop hate my face I know
Tell me forever just to go
Just one thing before I get to sleep
Nothing here but the stains on my teeth
No not blood just liquid from you
I only wish it was the truth
Feel the guilt of a sinner feel the cold of a winter
It was no surface but all feeling
Maybe at the time it felt like dreaming
9/05/2008
The National--"Brainy"
很少人可以把耽溺描寫的這麼傻氣,令人讀來又愛又憐,不知該生氣,該笑,還是該同情。
--------------------------------------------------
我跟著妳穿著外套的背影
已經兩個星期
妳所到之處,天旋地轉
妳說的每一句話,濕潤而飄忽不定
妳知道的,我把妳的指紋保存在我書桌中央的粉紅色資料夾裡
妳是我圍繞的高聳王國
我決定要跟隨妳
妳可能會比原先想像的更需要我
趕快回到妳愛的車上吧
聰明如妳
我跟著妳穿著外套的背影
已經兩個星期
善變的妳,總是在每次我打算離開時改變心意
我整夜不睡,想提昇自己,翻閱著英文字典
妳絕對不會相信我在裡面讀到什麼
--我應該要跟隨妳
妳可能會比原先想像的更需要我
趕快回到妳愛的車上吧
聰明如妳
--------------------------------------------------
我跟著妳穿著外套的背影
已經兩個星期
妳所到之處,天旋地轉
妳說的每一句話,濕潤而飄忽不定
妳知道的,我把妳的指紋保存在我書桌中央的粉紅色資料夾裡
妳是我圍繞的高聳王國
我決定要跟隨妳
妳可能會比原先想像的更需要我
趕快回到妳愛的車上吧
聰明如妳
我跟著妳穿著外套的背影
已經兩個星期
善變的妳,總是在每次我打算離開時改變心意
我整夜不睡,想提昇自己,翻閱著英文字典
妳絕對不會相信我在裡面讀到什麼
--我應該要跟隨妳
妳可能會比原先想像的更需要我
趕快回到妳愛的車上吧
聰明如妳
I’ve been draggin' around from the end of your coat for two weeks
Everywhere you go is swirlin
Everything you say has water under it
You know I keep your fingerprints in a pink folder in the middle of my table
You’re the tall kingdom I surround
Think I better follow you around
You might need me more than you think you will
come home in the car you love, brainy brainy brainy
I’ve been draggin' around from the end of your coat for two weeks
you keep changing you’re fancy fancy mind every time I decide to let go
I was up all night again, boning up and reading the American dictionary
You’ll never believe me what I found
Think I better follow you around
You might need me more than you think you will
Come home in the car you love, brainy brainy brainy
You might need me more than you think you will
Come home in the car you love, brainy brainy brainy
9/03/2008
寫Manics和"Everything Must Go" (一)
(朋友送我"Everything Must Go"精裝版當生日禮物,為了酬謝,答應他們會翻譯完專輯裡全部的歌詞,也寫了下面介紹性的文字。我知道這邊很多狂街迷喔,有錯的話,煩請指正。 ^^|||)
收到"Everything Must Go"精裝版CD時,我最先觀賞的是附加的DVD,我想聽樂團成員會怎麼口述那段曾經動盪不安惶恐的時光,套用狄更斯的名句,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剛出道的Manic Street Preachers(簡稱"Manics")有如初生之犢,毫無保留的奏出他們激烈的左派之聲,他們的樂風拼接了狂躁和悅耳,多處用典且晦澀的歌詞則明顯左傾。團員Richey James是樂團主要的寫詞人,高舉批判的旗幟。他在受到質疑樂團立場真實性時,公然用刀片在手臂上劃下"4 REAL"的字樣,當年成為樂迷瘋狂討論的話題。
發行兩張專輯後,樂團即使並非極受歡迎、老少咸宜,憤世的形象絕對鮮明,有死忠的樂迷追隨。然而Richey的精神狀況漸漸不穩定,經常有自殘、厭食和抑鬱的情形,樂團常被迫要以三人形式演出(雖然Richey在音樂上的投入遠小於歌詞,他並不是出色的演奏者),在這樣的背景下,樂團寫出了搖滾樂史上最生猛、批判、反社會的專輯之一--"The Holy Bible"。
"Faster":奇裝異服、撕裂般的樂音。
Richey在1995年失蹤,至今仍下落不明。痛失主腦的樂團,在沈澱後決定重新出發,發行了1996年的這張專輯"Everything Must Go"。不論是發行的時間點和曲風,對樂團生涯都是很重要的轉捩點;從這張專輯開始,Manics的音樂益發悅耳,日後偶爾會「好聽」到與那些煽動性的歌詞顯得結合度不佳。樂團的寫詞人由原本與Richey一同執筆的Nicky Wire接棒,主唱兼吉他手James Dean Bradfield則成為中心人物。
有一次在學校餐廳聽歌,朋友說Manics早期的歌曲「有靈魂」,這張專輯應該是躁動靈魂消失前的最後一縷輕煙吧。
在DVD的訪談中,樂團成員聊到在"Everything Must Go"專輯之後,巨大的商業成功帶給他們的影響,他們說成名一開始令他們不知所措,但後來發現受歡迎沒他們原先想像的那麼糟糕,甚至還有點喜歡上了。他們,很誠實。
在Richey於人間蒸發,團員心情低落的時刻,他們在排練"A Design for Life"的時刻突然覺得一切事物彷彿都對了,可以繼續走下去了。"A Design for Life"的確是一首有魔力的歌,我第一次聽的Manics歌曲就是這一首,好像內心裡某個細微的部分突然變得不一樣了。
勞工階級的生活,沒有地位,沒有尊嚴,他們要拿酒瓶在臉上敲一記,烙下身份的印記。就某種意義上,Manics也在臉上劃了疤,即使慢慢老去、身形臃腫、錢財不斷流進銀行戶頭、音樂創作好聽又流行,也要繼續鼓吹革命!
A Design for Life "設定的生活"
上圖書館讓我們有了權力
開始工作後就什麼都丟失了
如今這微薄的自尊值多少錢?
我真希望拿個酒瓶
朝我髒污的臉上砸去
留下疤痕
表明我的出身
「我們不在乎愛情
我們只想爛醉
我們無法消費
因為大家都說我們毫無希望」
設定的生活
設定的生活
設定的生活
我真希望拿個酒瓶
朝我漂亮的臉上砸去
留下疤痕
表明我的出身
收到"Everything Must Go"精裝版CD時,我最先觀賞的是附加的DVD,我想聽樂團成員會怎麼口述那段曾經動盪不安惶恐的時光,套用狄更斯的名句,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剛出道的Manic Street Preachers(簡稱"Manics")有如初生之犢,毫無保留的奏出他們激烈的左派之聲,他們的樂風拼接了狂躁和悅耳,多處用典且晦澀的歌詞則明顯左傾。團員Richey James是樂團主要的寫詞人,高舉批判的旗幟。他在受到質疑樂團立場真實性時,公然用刀片在手臂上劃下"4 REAL"的字樣,當年成為樂迷瘋狂討論的話題。
發行兩張專輯後,樂團即使並非極受歡迎、老少咸宜,憤世的形象絕對鮮明,有死忠的樂迷追隨。然而Richey的精神狀況漸漸不穩定,經常有自殘、厭食和抑鬱的情形,樂團常被迫要以三人形式演出(雖然Richey在音樂上的投入遠小於歌詞,他並不是出色的演奏者),在這樣的背景下,樂團寫出了搖滾樂史上最生猛、批判、反社會的專輯之一--"The Holy Bible"。
"Faster":奇裝異服、撕裂般的樂音。
Richey在1995年失蹤,至今仍下落不明。痛失主腦的樂團,在沈澱後決定重新出發,發行了1996年的這張專輯"Everything Must Go"。不論是發行的時間點和曲風,對樂團生涯都是很重要的轉捩點;從這張專輯開始,Manics的音樂益發悅耳,日後偶爾會「好聽」到與那些煽動性的歌詞顯得結合度不佳。樂團的寫詞人由原本與Richey一同執筆的Nicky Wire接棒,主唱兼吉他手James Dean Bradfield則成為中心人物。
有一次在學校餐廳聽歌,朋友說Manics早期的歌曲「有靈魂」,這張專輯應該是躁動靈魂消失前的最後一縷輕煙吧。
在DVD的訪談中,樂團成員聊到在"Everything Must Go"專輯之後,巨大的商業成功帶給他們的影響,他們說成名一開始令他們不知所措,但後來發現受歡迎沒他們原先想像的那麼糟糕,甚至還有點喜歡上了。他們,很誠實。
在Richey於人間蒸發,團員心情低落的時刻,他們在排練"A Design for Life"的時刻突然覺得一切事物彷彿都對了,可以繼續走下去了。"A Design for Life"的確是一首有魔力的歌,我第一次聽的Manics歌曲就是這一首,好像內心裡某個細微的部分突然變得不一樣了。
勞工階級的生活,沒有地位,沒有尊嚴,他們要拿酒瓶在臉上敲一記,烙下身份的印記。就某種意義上,Manics也在臉上劃了疤,即使慢慢老去、身形臃腫、錢財不斷流進銀行戶頭、音樂創作好聽又流行,也要繼續鼓吹革命!
A Design for Life "設定的生活"
上圖書館讓我們有了權力
開始工作後就什麼都丟失了
如今這微薄的自尊值多少錢?
我真希望拿個酒瓶
朝我髒污的臉上砸去
留下疤痕
表明我的出身
「我們不在乎愛情
我們只想爛醉
我們無法消費
因為大家都說我們毫無希望」
設定的生活
設定的生活
設定的生活
我真希望拿個酒瓶
朝我漂亮的臉上砸去
留下疤痕
表明我的出身
Libraries gave us power
Then work came and made us free
What price now for a shallow piece of dignity
I wish I had a bottle
Right here in my dirty face to wear the scars
To show from where I came
We don't talk about love
We only want to get drunk
And we are not allowed to spend
As we are told that this is the end
A design for life
A design for life
A design for life
A design for life
I wish I had a bottle
Right here in my pretty face to wear the scars
To show from where I cam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