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2012

關於《In Ribbons》的雜記

聽《In Ribbons》的時刻常常是在路上,更確切地說是在自強號上,要是沒有及早訂票,座位飛快便向隅,為了準時到家我會選擇站在車廂走道上,看著窗外景色由北部的陰雨轉變為中部的暖陽,Pale Saints的音樂就像催化這一切的幻術。

直到過年期間買到專輯實體,我才從側標得知團員異動是當初宣傳專輯的重點。歌聲有如唱詩班男孩般純真無邪的Ian Masters是創作主腦,Pale Saints的音樂中那些詭魅的氣氛都出自他之手。追求實驗性的他,對還是具有流行音樂骨幹的Pale Saints無心戀棧,從Lush轉投Pale Saints的Meriel Barham很自然地成為核心人物。

我不清楚Pale Saints在製作《In Ribbons》時各團員的投入程度,但這絕對是他們最成熟的一張作品,至少錄音品質已經大幅改善。當Masters飄渺的聲音帶聽者飛離地面太遠時,Barham溫婉地提醒道,循著豌豆藤就可以回到現實世界。

喜歡一般shoegaze音樂的朋友,開場曲〈Throwing Back the Apple〉就有堅實的吉他音牆,簡短有力的〈Baby Maker〉大概是專輯中最適合在電台播送的歌,磅礡的鼓擊和吉他噪音,像是在聽Ride的音樂,感到熱血沸騰。長達6分鐘的〈Hunted〉本身就是一場驚奇旅程,變化多端的鼓點在瞪鞋曲子中非常少見,bass在各段主歌開始前都是亮點,適當的時刻又會有吉他音牆撼動感官。

 〈Throwing Back the Apple〉


不過,我覺得Pale Saints最吸引人之處是他們意識流般靈光乍現的曲子,〈There Is No Day〉的40秒時間,只有微弱的吉他噪音和像是木琴的簡單旋律陪襯Masters的吟唱,其中詭異的氣息卻滯留在腦海中揮之不去。〈Hair Shoes〉省去了鼓,吉他像專輯封面的彩帶一般交纏堆疊,Masters的聲音困惑且脆弱,突然拔尖的吉他因此像警報器一樣懾人。雖然Masters主唱的歌曲比較多,Barham唱的〈Featherframe〉也是我很喜愛的歌,樂團表現出其他歌曲中所沒有的沉穩與自信。

〈Hair Shoes〉


除了shoegaze三大團以外,4AD廠牌在90年代初期的幾個shoegaze團也都很值得一聽,即使近年來shoegaze復興,似乎也沒有聽到像Pale Saints的音樂一樣頹美又能瞬間改變氣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