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清大夜貓子電影院
日前讀到羅蘭巴特的一個句子「許多歌謠與旋律描述的都是情人的不在」,他還特別使用來自希臘文的字pathos來表示對缺席者的思念與渴望,不論情人遠走他鄉或依偎在身邊,我們依然因為實際或想像出的距離而感受到無盡的懸念。對我來說,《情事》呈現的正是這種「永遠不在」、令人憂慮不安的情況,然而片中角色卻無力扭轉現況,他們各懷心事,在名為尋人的旅程中漫無目的地遊蕩。
安娜對自己和山卓的遠距離戀愛逐漸厭倦,兩人和朋友出遊,在一場爭執後,安娜離奇失蹤,山卓和她的好友克勞蒂亞在尋找她的過程中產生情愫,在搜尋告一段落,眾人回到日常生活後, 兩人繼續有一搭沒一搭的尋人之旅,因為對失蹤者的愧疚,他們的關係懸宕未明,彷彿只要落下些許灰塵就足以擾動心湖脆弱的平靜。
在一般的想像中,情感的不穩定狀態伴隨而來的可能是爭執、激辯甚至肢體衝突,劇情也變得迭盪起伏,不過《情事》的步調緩慢,大量的長鏡頭呼應著角色的猶疑不決,非傳統且鬆散的敘事結構(有一幕克勞蒂亞為避開眾人眼光而繞進一家油漆店,後來又去參觀教堂)讓它一開始在坎城影展放映時在觀眾席還引發部分噓聲,評審最終頒給導演「評審團特別獎」,時間也將本片推進經典之林。斷裂的情節發展實則符合日常生活的狀況,人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不可能都是有特定意義的,不計其數的偶發事件跟著我們,亦步亦趨。意外使山卓和克勞蒂亞相戀,接近片末的另一次偶發事件,也許又將影響他們的聚散。耐住性子,隨著角色們在只有黑與白的畫面中迷失,當我們想起生命如何由於微小事件而失控,就能理解他們何以鎮日踟躇。
《情事》、《夜》及《慾海含羞花》並列為安東尼奧尼的「愛情三部曲」,都表現出人與人之間溝通困難,轉向愛情想得到慰藉卻同樣空虛。《情事》開頭的年輕男女到海島上遊玩,那樣孤立、不毛、疏離的樣貌在旅行結束後延續了下來,就像結尾的山卓和克勞蒂亞,就算傍著對方,依舊是兩座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