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09

當幸福來敲門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原刊於清大夜貓子電影院



當幸福來敲門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蓋布瑞 穆契諾(Gabriele Muccino)
2006|Color|USA|117 min

你玩過魔術方塊嗎?在參考高手分享的秘笈前,
先試著重新排列那些五顏六色方塊的過程十分有趣,但也折煞人的耐心。

不過為了餬口而必須做出的努力就不見得如此五彩繽紛又迷人了。

Chris是個有妻子和稚兒的男人,由於他投資的骨質密度掃描機銷售失利,讓他無法維持家計,妻子選擇離他而去,兒子只能就讀三流的托兒所,旁邊牆壁上塗鴉的字"Happyness"還是"Happiness"的誤拼,是本片片名的由來。在絕望之際,Chris看到證券經紀公司招募無薪實習生的機會,他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從20人當中脫穎而出。即使他厄運連連,和兒子不但被趕出公寓,銀行存款又因欠稅的關係全數充公,導致他和兒子必須睡在教堂庇護所、地鐵、甚至公共廁所,但他還是努力在兒子面前扮演好父親的角色,並專注堅持朝著想要的目標前進。

也許有人會認為本片對幸福的定義--得到一份穩定並高薪的工作--顯得庸俗,不過對苦苦求生的人來說,得到溫飽是基本需求,也是能夠踏上追求幸福之路的重要通行證。Chris在片中一直不停地跑,奮力銷售儀器,趕上一個個必要時刻,在舊金山迭盪起伏的街道間為生計奔走,隨著Chris 在追趕中踏出的每一個步伐,觀眾的心也隨之震盪,無法不為所動。

《當幸福來敲門》是由美國知名股票經紀人Chris Gardner的自傳改編,描寫他如何從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轉變為企業家,1980年代的美國,當時正經歷一次經濟泡沫化,Chris因而必須在一片愁雲慘霧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他手邊的器材成了時光機,曾經讓他和兒子能暫時脫離現狀描繪美夢,街友堅持能透過它回到更美好的60年代,人人渴望幸福,但幸福只能在當下發掘,Chris也竭盡所能,面對成功人士時不卑不亢。因為是真人真事改編,飾演Chris和兒子的Will Smith和Jaden Smith實際上也的確是父子,觀賞時覺得劇情格外貼近現實。作為此次「金融海嘯影展」拍攝年代距現今最近的電影,對抗橫逆以及一個父親為保護孩子無底限的付出,是歷久彌新的題材,現在觀賞一樣令人動容。

Apple霸業與Linux初體驗

公司送了這本書《賈伯斯在想什麼》,並舉行兩次讀書會。事實上我對這本書的結構、論述緊密度都頗有微詞,每章結尾的「史帝夫教我們的課」像是硬擠出來的歸納,與一般無趣的商業書籍沒什麼兩樣。

不過這本書並非毫無價值,一直以來我對Steve Jobs的印象是片段式的,對蘋果產品也無特殊喜好,本書作者Leander Kahney很明顯是Jobs迷弟,在他筆下的Jobs獨裁而偏執、斤斤計較、事必躬親、眼光獨到,即使可能是負面的特質也用在創新設計的部分,蘋果對品質的堅持讓使用者忠誠度極高,成功其來有自。

然而我不喜歡蘋果所象徵的菁英主義,昂貴的售價我也負擔不起。從大學以來我就是自由軟體的愛好者,這幾天決定試著連作業系統都解放,改用Linux。目前最受歡迎的Linux分支是Ubuntu,近日剛推出新版,我便鼓起勇氣用在我那五歲高齡的筆電上。

不論是Gnome或KDE桌面,Ubuntu都非常漂亮,絕對不輸蘋果。

GNome (Source: Softpedia)
KDE (Source: Softpedia)

可惜我的電腦對Ubuntu還是適應不良,大大小小問題不斷,開機充滿錯誤訊息,摯愛的火狐上中英文夾雜的網頁時還看不到英文,真要離開Windows,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對寫程式有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工程師利用程式語言寫出五花八門的軟體,是件神聖的事,此生大概無緣從事這樣的工作了,希望目前對人類語言的掌握,也可以造出什麼。

4/18/2009

錫人 (Tin Men)

原刊於清大夜貓子電影院



錫人 (Tin Men)
巴瑞 李文森 (Barry Levinson)
1987|Color|USA|112 min

BB和Tilley都是鋁板銷售員,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兩人都開凱迪拉克轎車。BB剛付完凱迪拉克的頭期款,開新車一出展示館就與Tilley的車撞個正著。兩人大吵一架之後勢不兩立,不停利用機會處處為難對方,除了破壞對方的車以外,BB更想出誘拐Tilley妻子Nora的招數。然而兩人在惡整對方的過程中卻雙雙遇到生命的浩劫;Tilley慘遭國稅局追討欠稅、因為業績不佳加上詐欺可能飯碗不保、妻子又與BB雙宿雙飛;BB同是業務的好友突然生病、新車被破壞得越來越嚴重、原本意圖報復Tilley而追求Nora的事被揭穿,卻對她產生了真感情而心痛不已。這混亂局面究竟會如何發展下去呢?

本片多處呈現出生活中熟悉的場景,片中角色對奢侈品(如凱迪拉克)具有迷戀,一群人閒聊卻永遠聽不見別人在說什麼,對金錢錙銖必較等等,讓人放聲笑看其中的荒謬,對話和演員的表現都極為生動有趣。除了高度娛樂性,劇情也探討了許多嚴肅的議題。如果看過童話《綠野仙蹤》的讀者,應該不會忘記那個與桃樂絲一同上路、想要獲得一顆心的角色。本片雖然沒有金屬打造成的錫人,兩位主角都因為銷售房屋鋁製牆板的職業而得名(tin,錫,泛稱房屋的鐵皮)。把房屋加上鋁板裝飾既昂貴又不會提昇居住功能,為了鼓吹人們掏錢,分別為不同公司效力的兩位主角想出各種古怪花招推銷,包括誑騙人們他們房子的照片會被使用為雜誌上「加工前」的例子,而別人的則是「加工後」;或者採取詐騙集團常見的「免費」伎倆。兩個人原本的生活態度,就像沒有心肝的機器一樣,只希望完成交易而不顧銷售的物品或方式是否合乎常理。社會上有不算少數的投機份子,罔顧道德只為獲得利益或金錢,令人髮指。

鋁板事業因此和公權力之間處於對立。鋁板事業奠基在違法交易之上,片中的「調查委員會」試圖改正這樣的亂象。該單位傳喚銷售員(例如Tilley)出庭,並嘗試混入企業,依然效果不彰。值得欣慰的是片中的法律規範未受企業價值觀影響,長久以來世界上某些政府機構意同於貪污、洗錢場所,每個人能保護自己的武裝如此單薄。

BB和 Tilley之間發生的衝突看似雞毛蒜皮,不過是無人受傷的小車禍,在報復對方的過程中他們卻得到機會重新審視自己內心殘留下來善良的部分。如果目前全球經濟崩盤能讓企業反省原本惡質的運作模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對一般民眾的剝削,也許危機能夠化為轉機。可惜的是,這樣的現象似乎並未發生。幸好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可以借鏡兩位主角的愚行而自我警惕,並為他們各自找到的新方向喜悅。

4/17/2009

Manic Street Preachers--"Slash N' Burn"

最近常聽Manics的第一張專輯,希望年紀還不是太大,夠讓反叛的種子發芽。



你想領獎章,連殺手都享有特權
接觸你無法想像的生活
我每天虛擲無趣的二十四小時
因創造出的需求而優雅地窮困

揮刀!燒掉一切!
為活命而殺戮
為興奮而殺戮
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
為活命而殺戮

庭院裡的蟲比麥當勞更真實
吸乾你的血液,注入埃克森汽油
看看四周,你會覺得所有事物都不真實
每個人被鏈在這曾是饑饉的經濟體上

揮刀!燒掉一切!
為活命而殺戮
為興奮而殺戮
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
為活命而殺戮

你只需要這麼做
你只需要這麼做
你只需要這麼做
你只需要這麼做

因為瑪丹娜喝可樂,你也喝
滋味香甜,不該是毒藥的味道
生活太舒適以致於無法墮落
要談政治不如一死,上帝是更安全的性

揮刀!燒掉一切!
為活命而殺戮
為興奮而殺戮
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
為活命而殺戮

你只需要這麼做
你只需要這麼做
你只需要這麼做
你只需要這麼做
You need your stars, even killers have prestige
Access to a living you will not see
Twenty-four boredom, I'm convicted instantly
Gorgeous poverty of created needs

Slash n' burn
Kill to live
Kill for kicks
Third world to the first
Kill to live

Worms in the garden more real than McDonalds
Drain your blood and let the Exxon spill in
Look around here, you see nothing is very real
Chained to economy now famine has been

That's all you need
That's all you need
That's all you need
That's all you need

Madonna drinks Coke and so you do too
Tastes real good not like a sweet poison should
Too much comfort to get decadent
Politics here's death and God is safer sex

Slash n' burn
Kill to live
Kill for kicks
Third world to the first
Kill to live

That's all you need
That's all you need
That's all you need
That's all you need

4/16/2009

逼人專心在電腦上寫文章的工具--Write or Die、PunishPad

在電腦上寫文章的時候,如果登入網路,常常會開始上網而不願意專注於目前該做的事,長期以來我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非常嚴重,卻苦無解決之道。

日前逛網的時候發現這個小工具--Write or Die,主要功能是讓人在限定時間內不停打字。在主畫面可以設定時間和想要完成的字數,以及「處罰」的強度。雖然很不願意認同,但處罰有時候會讓人更有決心完成不斷拖延的工作。昨天使用了這個工具,效果不錯,至少讓我完成了一直拖稿的夜貓子簡介。

 
在一般模式(Normal Mode)中如果暫停的話,網頁會漸漸變紅色並發出一些非常難聽的噪音,必須繼續打字才能停止噪音,如圖所示。「處罰」會在每次暫停的時候出現直到時間到或已完成限定的字數為止。我還沒嘗試過其他的模式,應該會更殘酷吧。不過系統有個bug,即無法統計中文字數,所以中文使用者只能乖乖寫到時間到。


如果在離線模式也想使用具有類似功能的軟體,可以下載由Jon Thysell改寫的軟體PunishPad,功能和Write or Die類似,但可以安裝於本機使用,處罰方式有彈出式視窗和噪音兩種可以選。

注意:這兩項工具都不是文書編輯器,寫完之後還是要剪下貼上到文書編輯器內,不然心血就白費了。

4/11/2009

單車失竊記 (Ladri di biciclette)

原刊於清大夜貓子電影院



單車失竊記 (Ladri di biciclette/The Bicycle Thieves)
維多里奧 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
1948|B&W|Italy|93 min

快要從經濟體系脫落的時候,說什麼都要往上爬,其他人也是如此,連結「在職」與「失業」的繩索又太過細窄,一次又一次嘗試讓自己撐住時,希望同時燃起又熄滅。

大戰過後的歐洲百廢待舉、經濟蕭條。《單車失竊記》的故事發生在羅馬,記錄一個父親為了鞏固得來不易的工作,鋌而走險尋找遭竊單車的過程。Antonio費盡千辛萬苦才找到一份貼海報的工作,為了符合工作要求,他的妻子典當了原本是嫁妝的床單讓他購買單車,兒子Bruno將單車視為珍寶,興奮地將它擦亮,全家喜出望外。然而Antonio在第一天工作時,單車就在他眼前被人強騎走,他登時慌了手腳,一夜難眠後第二天就和兒子到街上尋找單車。在紛亂的時代,竊盜橫行,因為猜測車子會被轉賣,Antonio和兒子首先到市集苦苦尋找卻一無所獲,唯一線索是一位可能知道嫌疑犯下落的老人,父子兩人跟著他一段時間後還是跟丟。Antonio又嘗試了各種方法,甚至詢問了本來斥為迷信的靈媒,嫌疑犯終於在他無預期的情況下出現,但他因為沒有證據指證犯人而難以服眾。被逼到絕路的他,一時情急之下...

導演狄西嘉細膩刻畫陷入困境時人性的表現。不同於一些明顯區分善惡的電影,《單車失竊記》裡Antonio的道德感是相對的,在尋找單車的過程中他做了許多錯誤的決定,例如恫嚇路上遇到的老人,失手打了兒子後為了補償而帶他到高級餐廳,最後一籌莫展之下自己也成了竊賊,人的性格裡矛盾之處毫無掩飾地在本片中呈現。Antonio的個性上有缺陷,鏡頭下他貼海報的表現也暗示了他似乎無法勝任這份工作,然而他為一家生計奔走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的兒子Bruno對他無法動搖的信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原諒,是冷酷現實裡熟悉的溫度。

狄西嘉是義大利新寫實電影的大家,他在這部電影裡選用非職業演員飾演主角父親和兒子,流暢自然的表現,不需刻意修飾渲染就能扣人心弦。《單車失竊記》已經是六十年前的電影,但對照目前全球低迷的經濟現況,人們不惜一切只為得到一份工作,依然顯得分外深刻。雖然享受了半世紀以上的商業繁榮,六十年後同樣的問題依然浮現,人類文明發展究竟是不斷進步,還是一直在死胡同裡打轉?無論如何人都會奮力生存,即使徒勞無功,生活還是會繼續下去。

4/09/2009

Elbow--"Red"

昨天重新聽Elbow的首張專輯"Asleep in the Back",也許不如2008年的"The Seldom Seen Kid"那般優雅精緻,但蟄伏的黑暗和低迷讓這張專輯顯得比較有個性。"Red"緊接在電氣迷離的"Any Day Now"之後,像是墨黑畫面中突然出現的一抹紅,即使其他色彩逐漸顯現,依然讓人無法移開視線。歌詞中"That dust is gonna settle your nerves"的「塵」可能是時間也可能是毒品,美麗終要凋落。

下面是Elbow聲名大噪前在某間小店的acoustic演出。



走過來,親愛的
就這樣過來
妳不需要證明什麼
我把妳放到床上,妳只要放鬆就好
妳最近活得太劇烈了

妳燃燒得太醒目
生命太行色匆匆
這樣不可能持續下去
妳是正開始發生的悲劇

完美,如妳
如妳
妳應得的時間,我會給妳
別作出承諾
別再說了
塵土會讓妳平靜

妳燃燒得太醒目
生命太行色匆匆
這樣不可能持續下去
妳是正開始發生的悲劇
Come as you are, sweetheart
Come as you are
You know you've got nothing to prove
I'll put you bed you can let it all go
You've been playing too rough lately

You burn too bright
You live too fast
This can't go on too long
You're a tragedy starting to happen

Just as you are, perfect
Just as you are
I'll give you the time you deserve
Don't make those promises
Don't tell me again
That dust is gonna settle your nerves

You burn too bright
You live too fast
This can't go on too long
You're a tragedy starting to happen

4/07/2009

U2--"No Line on the Horizon"

我認識U2的時候,他們正好發行"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因為當時剛接觸搖滾樂,"Beautiful Day"、"Walk On"、"Stuck in the Moment"等歌曲都十分討喜,歌詞也頗有意境,就以為已經知道U2的美好了。然而這些歌好像還是少了某種可以徹底搖撼世界的力量,媒體對他們讚譽有加的地方,我感受不到。後來聽了"The Joshua Tree",才發現那「荒蕪沙漠中的無名之路」。"War"、"The Unforgettable Fire"都是煽動性強同時又讓聽者思考嚴肅議題的專輯;九零年代那些實驗性的作品也使人目眩神迷,關於U2我依然還有太多需要探索學習的事。

現在的U2已經處於兩千年代後期--所謂失落的十年,即使他們名氣更加響亮,即使他們已經成為搖滾樂迷必須「朝聖」的超級天團,即使樂團所代表的意識型態已經蓋過音樂,我還是感到悵然若失。因為現在如果要討論U2,就必須引用歷史,無法忽視他們已經達到的高度,最後做出過去比較美好的結論,這種過於氾濫的懷舊情緒,令人生厭。

但是我還是想從"No Line on the Horizon"裡面找到什麼,我依然相信偉大的心靈不會令我太失望,或者說,好像在閱讀偉大的文學作品時,非要從中學到東西不可的感受。可惜"No Line on the Horizon"依然不算有趣,吸引我的歌會讓我想起過去曾經有哪一首更加深刻。有些音樂上顯得疲軟的歌,必須透過歌詞才會發現其價值所在;當前世界各地正苦於經濟不景氣的慘劇,"No Line on the Horizon"似乎引導人在驚濤駭浪中看到上帝的光芒,如果像我一樣是個拒絕領受的叛徒,也能讀出要堅強準備改變的意涵。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歌詞都有共鳴。

對我來說,比較突出的歌是"Maginficent"、"White as Snow"和"Cedars of Lebanon"。"Magnificent"是我這次最喜歡的曲子,一開始的合成器前奏觸到了我的痛處,The Edge隨著節奏點綴的吉他處處畫龍點睛。"White as Snow"改編自詩歌"O come O come Emmanuel",有種脫去種種裝飾,誠摯的美感。"Cedars of Lebanon"則幽遠而低微,和U2(或者Bono)個人平時將人間苦難放大、戲劇化呈現的風格大相逕庭。

開場的同名曲"No Line on the Horizon"和主打歌"Get on Your Boots"都對女性力量表示歌頌,讓我想起1991年的"Mysterious Ways"。"No Line on the Horizon"大概是現場版本會勝過錄音室的歌曲,雖然歌詞描述無垠大地,空間遼闊感卻沒有營造得很成功,像是悶住了;至於"Get on Your Boots"則和2004年的"Vertigo"相似性過高,沒有新意。情歌/頌歌"Moment of Surrender"對我來說只成功了一半,歌詞意象豐富,Bono的聲音表現可圈可點,不過超越不了前作"Love Is Blindness"。"I'll Go Crazy If I Don't Go Crazy Tonight"的前奏很八零,幾乎類似芭樂搖滾歌的曲式,整首歌甜美可人像"The Sweetest Thing"。"Unknown Caller"、"Stand Up Comedy"都能讓人聆賞The Edge的吉他,從前奏到副歌中間經過幾次微妙轉換,讓它們免於被歸為老調重彈。"Breathe"則有老搖滾的味道,帶著發人深省、不要輕易受到操弄的訊息。"Fez - Being Born"是全輯中實驗性最高的歌,然而所謂的「實驗」不過是使用一些電子音效,用於前奏與間奏為多,說到底也稱不上什麼創新,各種元素組合的結果稱得上悅耳。

最近剛開始讀《U2 by U2》,目前只看到Bono、The Edge、Adam和Larry剛組樂團的部分,他們毫不諱言承認自己不是技巧純熟的樂手,也許到現在還是對自身的能力缺乏信心。如果U2再也創不出新風格,也無妨,有成功曲風的資料庫和Bono一貫深刻的詞,夠好了。

4/02/2009

It's a crazy situation...

Is it worth the aggravation
to find yourself a job when there's
nothing worth working for?
--Oasis "Cigarettes and Alcohol"
明天就要看到英搖「天團」Oasis了,不顧一切跟公司請了半天假。

這次看演唱會對我來說的意義不完全是為了音樂,我只是想要一個假期,當然Oasis的現場是無論如何不能錯過的,當唾手可得的時候。目前每天一成不變的生活和無法依自己的意思做事弄得我非常疲累。

離開學校已經邁入第十個月了,我最懷念的是可以隨心所欲讀書學習,被學校的保護網罩著,可以不必管外界事物,即使管了,告一段落後依舊可以回學校。但我也不認為身在圍牆外世界的人就比較有生存能力,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很厭惡別人這麼說—目前是什麼身份就把角色扮演好,不必互相指控對方市儈或無知。

我猜目前遇到的困境只是「適合」的問題:我很清楚自己適合學校,社會判別一個人的方式遠不只看知識,況且在知識上我大概也不怎麼樣。另外,沒有人在乎在公事以外,他人還接觸了什麼東西,我追求了太多東西是無法在公事上使用的,而且目前仍沒有絲毫想要放棄的意思。

英國作家Alain de Botton最近出了新書叫做《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台灣大概還買不到,不過The Economist有一篇評論文章寫道,de Botton先生在書的後半段有以下的觀察:
The start of work means an end to freedom, but also to doubt, intensity and wayward desires... How satisfying it is to be held in check by the assumptions of colleagues, instead of being forced to contemplate, in the loneliness of the early hours, all that one might have been, and now never will be.
(開始工作雖然結束了自由,但也讓人停止懷疑、停止在意深度和反覆無常的幻想... 與同事虛與委蛇遠比被迫在寂寥的早晨思考自己當初有可能目前卻完全不可能成為的人,要愜意多了。)
我大概還是會選擇後者,不斷想著希望達成目前卻沒太多可行性的夢想,而暗自神傷。

我不要香菸和酒,但是我有關於香菸和酒的歌,還即將在現場聽到,真棒。